心理百科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 ——论新冠疫情后如何调整情绪重归工作与生活

查阅次数:1836次字号:T|T
2020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计划下午回老家过年。这一日上午刚到办公室,就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县城里发生了某某病毒的疑似病例。于是我们当即决定取消回家计划。从这一天开始,有关某某病毒肆虐的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虽然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但微信、微博时时刻刻都在刷屏,各种信息真伪难辨,前一天刚被狂刷,后一天又被辟谣,网络上胶着着紧张、焦虑、恐慌的气息……

2020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计划下午回老家过年。这一日上午刚到办公室,就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县城里发生了某某病毒的疑似病例。于是我们当即决定取消回家计划。从这一天开始,有关某某病毒肆虐的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虽然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但微信、微博时时刻刻都在刷屏,各种信息真伪难辨,前一天刚被狂刷,后一天又被辟谣,网络上胶着着紧张、焦虑、恐慌的气息……



微信图片_20200305165427


面对这种被WHO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全新的疾病,即使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并不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于是我选择沉默,不贸然跟风转发信息,但此时的我依旧俨然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神,来咨询的亲朋好友着实不少。其实面对崭新的疾病,我知道的不会比大家更多,唯独我多了一份清醒、少了一些焦虑。正月初六,有个朋友咋咋呼呼地给我打电话,问我新冠感染康复后,六个月内不会再感染,是不是真的?我就想问问,这个病毒全面爆发也不过十余日,六个月不复感的循证依据从何而来?……人的心灵就像一个房子,被紧张、焦虑、恐慌占据得太多,理性和思考能力也就所剩无几了。在这个心理反应急性应激期,邓光辉教授张海燕教授等等业内大咖,对如何缓解紧张、焦虑、恐慌、愤怒等等负面情绪做了大量积极的心理疏导工作。


如今疫情已经持续了一个月有余,相信大部分人群已经从各类负面情绪中有所恢复,近几日马路上的人、车逐渐增多,高架上重新出现了“某某路段拥堵”的字样,2月18日钟南山在广东省防疫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露出了“天使的笑容”,2月20日安徽省黄山市率先发出“全面恢复正常,不封路、不封村、不封社区、不封市场…”的通知,今天我在马路上看到没戴口罩奔跑的小伙纸!……所有这一些,似乎在预示着,离我们出关的日子不远了!可惜,新冠感染数据并非为零,每日仍有新的确诊或疑似病例、死亡或治愈的报道,也依旧没有疫苗、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面对这样的疾病现实,面对指日可待的复工之日,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试问此时的你,是何种心情?是狂妄胆大、疏于防范、自认可免新冠之灾,还是怨天怨地怨复工、战战兢兢视出门如遇洪水猛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认为,建立在对疾病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心理调适,才是我们打开家门闯荡江湖应配的一把利剑!


微信图片_20200305165611


首先,2019-nCoV三问!疫情发展至今,关于2019-nCoV的传播、预防、治疗等等,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很多。这其中,我有三个很感兴趣的问题:2019-nCoV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给人类留下什么?与众共享。


第一问,2019-nCoV从哪里来?对,摄食!很多报道说2019-nCoV来源于蝙蝠,前几日又看到报道说是穿山甲。好吧,管它是蝙蝠还是穿山甲,2019-nCoV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整合入我们人体的呢?简单解释一下:假设2019-nCoV来源于蝙蝠,那么来自于蝙蝠和人体各自的病毒株在某一时刻发现自己在同一时间占有同一个细胞,它们就可以礼尚往来地相互交换某几段遗传密码,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混种病毒,一个为实现人传人的目的而量身打造的新品病毒!这很稀奇吗?不,一点也不稀奇!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各种奇特的人畜共通传染病一点也不新鲜!除了2019-nCoV,艾滋病的HIV病毒、1996年的埃博拉、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猪流感(H1N1)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由摄食而来的混种病毒。美国疾控中心指出,在六大“造成国家安全危机”的生物体中,有五种本来就是动物疾病:炭疽病(anthrax)、肉毒中毒(botulism)、鼠疫(plague)、兔热病(tularemia)和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不仅如此,假如有某种易感动物不幸与2019-nCoV、HIV、HIN1等病毒感染的人密切接触,这个病毒也有可能通过上述机制感染到这个动物种群。比如,猪流感(HIN1)后来被确认起始于人类,它由人传播给鸟,由鸟到猪,再由猪到人。据此,我想说的是,人类与动物本应相敬如宾!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生长、患病或痊愈来决定。


第二问,2019-nCoV到哪里去?“新冠病毒更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最终与人类共生,靠疫苗来预防控制。” 疫情发展至今,已经有不少专家持有这样的观点。与2003年的SARS相比,2019-nCoV似乎更聪明,更符合生存、进化的需求。SARS用力过猛,经常导致宿主死亡继而引发自身灭亡,从而两败俱伤。而根据钟南山院士的介绍,确诊患者中80%属于轻症,类似普通感冒,并且也确实像普通感冒那样,患者依靠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战胜病毒而痊愈。确实,迄今为止,人类用科学方法真正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而多数病毒学会了与人类共存,人们通过疫苗来预防控制它们,比如流感、麻疹、乙肝等等。但是,突变是病毒与生俱来的禀赋!试问为何甲型流感疫苗每年都有新品种?因为病毒一旦突变,之前的疫苗就不再有效,而甲型流感恰恰极其容易发生变异。目前的研究表明,2019-nCoV基因组中,也有两个极易发生突变的区域,所以,将来2019-nCoV疫苗是会像HIV疫苗一样迟迟不能问世,还是像甲型流感疫苗一样每年都有新品种?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交给科学和时间来揭晓。任何一种新病毒的到来,初期都是没有办法控制的,这是人与病毒之间的一场硬仗!


第三问,2019-nCoV会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传学中有一个普遍的观点:人类与病毒相爱相杀,共同进化到了今天。在漫长的与病毒纠缠不休的过程中,我们从身体到行为会发生各种反应和变化,这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想想我们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和流鼻涕的小孩保持距离;不用脏脏的手揉眼睛;食用隔夜的饭菜前先闻闻有没有酸馊的气息……这是被流感、红眼病、肠胃炎激活的行为策略,并由此发展出更有针对性的行为:洗手、消毒碗盘、预防接种等等。也许,2019-nCoV会教会我们: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说话、多做事、不聚众等等。我们的身体也会演化出各种抗感染的武器:白细胞、抗体、发烧等等,以及更神奇的——遗传变异。每一次卵子与精子的相遇都会创造出全新且独特的遗传物质组合,并且这种新组合的生物有可能获得抵抗感染的优势。比如艾滋病的HIV病毒,对大多数人类是棘手而致密的,但是目前已经发现约有1%的人(主要是瑞典人)似乎对HIV免疫,因为HIV病毒通常通过细胞表面的CCR5进入细胞、攻击人体,而这1%的人CCR5发生突变,通俗地说,钥匙与锁不匹配,从而使得HIV无法入侵,带有CCR5突变的人也就不会感染HIV。所以,基因变异会在演化过程中对人类提供保护,谁又知道2019-nCoV会在人类基因中留下怎样的印记呢?好了,经过以上关于2019-nCoV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给人类留下什么(未来是否可有几分期待)的三问,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不得不与2019-nCoV相爱相杀!


江湖有毒,而复工在即,以下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微信图片_20200305165728


第一种,胆大无边,掉以轻心。前几日,广州、赣州、杭州多个餐饮店、集市、购物商场被曝光——餐位爆满、多人排队等位,“五个小时突破1100万销售额”,“人山人海,全是脑壳”!最关键的是,口罩、口罩、口罩!很多人已经脱下了口罩!这里面但凡有一个感染者,这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还没有警醒吗?胆大无边的人漠视或否认事件的严重程度,认为就算有病毒也不会传染到自己身上,不做任何个人防护,从而使自己、亲朋好友以及路人成为下一个无辜的两万分之一!疫情面前人人平等,2019-nCoV不会优待谁或豁免谁!张海燕老师说,胆大无边的人最可怕!盲目自大,武断地否认客观事实,有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不可预估的伤害。



微信图片_20200305165836


第二种,焦虑多疑,惶恐不安。2020年2月8日下午两点,上海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2019-nCoV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这一消息的发布,在这部分焦虑多疑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觉得自己吸进去的每一口空气都沾满了病毒,每一个同事、路人都是带毒的“瘟神”,他们变得更加敏感、警惕不安,时刻担心出门上班会把病毒带回家,无论怎么洗手消毒都觉得不够。前几天沃尔玛超市的一位男顾客在排队结账时,认为另一位顾客离自己太近,多次劝说对方与自己保持距离无效后,直接动手暴力攻击对方。在一款叫做《瘟疫公司》的小游戏里面,如果你把空气传播和水源传播两个技能树全部点满到II级,就会激活一个终极天赋——气溶胶传播。确实,气溶胶是病毒最顶级的传播方式, 但是,你必须了解以下三点:


(一)即使接触了2019-nCoV气溶胶,也并不代表一定会感染,因为病毒感染人体需要一定的基数,一个病毒毫无战斗力。就艾滋病的HIV病毒而言,根据WHO的研究数据,至少要有一千个艾滋病毒进入人体才可能导致感染。



(二)气溶胶最怕“风”,空气流动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密度(也就是病毒基数)。所以,如果你能远离不通风的密闭空间,比如电梯、棋牌室、飞机、轮船等,感染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并且,只要你走出家门,请务必全程带好口罩,直至你回到家中。2019-nCoV气溶胶无色无味,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离咳嗽点五米以外非常安全”、“只要附近没人就是安全的”等等这些“知识”因为2019-nCoV气溶胶的存在而通通破功,看到周围空荡荡的就放松防护的人可能会中招,因为你无法确定在此之前是否有人经过、是否有人打过喷嚏。常戴口罩、勤洗手、勤换衣、勤通风、勤消毒,让这些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许2019-nCoV并不如你想象得那般可怕。毕竟,作为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下生活,我们可能接触到的病毒密度也是有限的。



(三)The last is not the least!张海燕老师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不安全感”是由远古而来的刻进基因的集体遗传,黑暗、巨响、蛇蝎等等让我们体验到恐惧和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地震、海啸、火灾、战争、病毒……,什么时候有过绝对安全的时刻?癌症可不可怕?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800万,其中中国380.4万例,也就是说,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就有21个发生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患者占了全球新增患者的20%!;流感可不可怕?2019年美国的病毒性流感,2100万人感染,12000多人死亡!2019-nCoV也可怕,但是据估算,疑似和确诊的2019-nCoV感染人数不会超过十几万人(为什么这么少?因为很多人虽然被感染,但被自身免疫系统消灭了,2019-nCoV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离开。)。所以,环境不能给我们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不能肯定将来会怎样,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就继续努力地生活!



微信图片_20200305165949


2019-nCoV疫情给引发了我们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2019-nCoV要与我们长期共存也是目前不争的事实,那我们就端正心态,把2019-nCoV感染当成重型感冒,认真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纵然江湖有毒,纵然剑未佩妥,也只能痛并快乐地享受我们的共病时代!

(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冠生园路231号5 楼


咨询热线: 021-52525225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