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可能会说,这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他成长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因此他不太会拒绝别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可能会说,他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社会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会说,他总是把“别人向自己求助”这样 一个“情境”解释为“不能拒绝的”。
我们看到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解释,听上去都有些道理,那么假设你就是张三,你应该听谁的呢?毕竟不同的解释就会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不管听谁的,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心理学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流派,或者说,视角。这是由于,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无论是什么流派,只要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就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已经领略过上面三种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社会认知)的解释方式。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重点,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讨论的。它们各自强调的是,行为主体的:童年经历、自我实现的动力以及对环境的解读方式。
而本周我们要讲的这个社会心理学,反其道而行,从外部的视角讨论人的行为。这是它区别于上面三种视角的地方。这有点像康德吹嘘他自己,把哲学从对外在世界的关注转移到对“人可以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的关注。
角色对人的影响(属于导图中“社会情境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我们这里把社会情境分为两种: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
先来说社会角色对人行为的影响。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就是在强调“角色”的重要性。比如,你在家里的角色是别人的父亲或者是别人的孩子,那你的行为就会表现为你认为的一个父亲或者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行为。这就不同于你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作为老板或者是员工的行为。
但是你可能会说,这好像没什么新鲜的,因为社会认知理论也可以做类似的说明。在不同情境下,你对情境做了不同的解读,因此导致了不同的行为。
是的,你说的没错。但是,社会认知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社会角色会对人产生非常统一而且显著的影响。
你可能猜到了,我要说的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Haney & Zimbardo 1977)。在这个实验中,志愿者们被随机地分配了“囚犯”或者是“看守”的角色。这些志愿者都是从大量的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是遵纪守法、情绪稳定而且身体健康的普通人。
作为囚犯的志愿者,需要履行一个真正的囚犯所需要履行的所有义务。从被警车带走,到进入监狱之前的消毒,到穿上囚犯的衣服并被赋予一个编号。同样地,作为看守也需要完全和监狱看守一样,无论是穿戴、言行、履行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大家从平常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开始玩一个非常逼真的角色扮演游戏。
然后发生了什么呢?志愿者们的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成为看守的大学生,平时是温文尔雅的,但是对待囚犯时却变得盛气凌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很多都变得行为怪异,情绪琢磨不定。甚至有些产生了抑郁。
这个实验至少说明,社会角色对人行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社会规范对人的影响(属于导图中“社会情境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现在我们再来看社会规范对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含义很广泛,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范围内,某个群体会有的统一言行。这个群体可以很小,比如一个办公室的人;也可以很大,比如同一个高中的人。可以是临时的,比如一个电梯里的人;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一个大家庭的人。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即使在电梯这么随意组成的群体中也会有规范。比如不大声说话,不背对门口站立,不堵在门口。
如果你没有遵循某个社会规范,那等待你的将会是比较悲催的3R:嘲笑(ridicule)、再教育(reeducation)和排斥(rejection)。
社会规范也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包括一些规章制度,比如高中生不准留长发,不准逃课;隐形的,比如餐桌礼仪、办公室文化、政治正确等等。
社会规范对人的影响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性影响,这时,规范对你的影响是由于你想要准确地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第二类是规范性影响,这是,规范对你的影响是由于你希望被他人喜欢、接受和支持。
我们一个个来看。
信息性影响的经典实验来自Rohrer et al. 1954。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判断一个全黑的背景下一个光点的运动情况。由于缺乏参照物,这样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研究者发现,当受试者单独做判断时,他们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而当把他们聚集起来,以小组的形式做判断时,这些人的判断就趋于一致。
更神奇的是,一旦受试者学习到群体的判断方式之后,当他们离开那个群体再单独进行判断时,他们给出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也和在小组中给出的判断一样。也就是说,这种信息性影响是永久的。甚至有研究表示,这种影响是可以跨代遗传的(Insko et al. 1980)。
说完了信息性影响,接下来我们讨论规范性影响。这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从众心理”。同样我们举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在Asch 1940, 1956中,研究者让受试者做简单的判断题——判断在三根线段中哪根最长。类似地,受试者被要求先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做判断,之后他们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再做判断。
研究者发现,在单独做判断时,很少有人会出错。而以小组为单位做判断时,很多时候受试者会被他人做出的判断误导。比如,小组中有4个人,除了一个受试者,其它3人都是由工作人员假扮的受试者,这3人故意给出错误的判断。研究者发现,这时受试者有很大概率会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屈从于这个错误的判断——因为大家都不想显得不合群。
个人收获
今天时间晚了,超过了10:43.不过最后还是想谈一些个人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视角似乎像在做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所说的事情——盲人摸象。但是问题是,这个大象是真实存在的吗?人的心理是可以被理解的吗?
这个问题从哲学上或许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在心理学上我们总可以追求一个实用主义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象(或者用佛教的“像”)是存在的。因为你总可以做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然后依据你的理论来预测结果。最后用概率论来分析结果,如果结果是显著的,那就说这个象被你摸到了一点。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应高估自己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性,觉得自己可以摆脱那种桎梏。最好的方法就是当自己要进入那个情境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觉得那是一个有害的情境,就不要去了。“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冠生园路231号5 楼
咨询热线: 021-52525225